千里故人

饭后走一走,随意九十九

 

简读《包法利夫人》想到的二三事

笔记

◆ 五

>> 爱玛来到楼上。第一间没有家具。第二间是卧室,尽里凹处有一张红幔桃花心木床;还有一只蚌壳盒子,点缀五斗柜;窗边一张书桌,上面放着一个水晶瓶,里头插了一把白绫带束扎的橘花。这是新娘子的花、前人的花!她看着花。查理发觉了,拿花放到阁楼;爱玛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她带来的东西放在周围),想着纸匣里她的结婚的花,凝神自问,万一她死了,这束花又将如何。

◆ 七

>> 她问自己,她有没有方法,在其他巧合的机会,邂逅另外一个男子。她试着想象那些可能发生的事件、那种不同的生活、那个她不相识的丈夫。人人一定不如他。他想必漂亮、聪明、英俊、夺目,不用说,就像他们一样、她那些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人一样。她们如今在干什么?住在城里,市声喧杂,剧场一片音响,舞会灯火辉煌,她们过着心旷神怡的生活。可是她呀,生活好似天窗朝北的阁楼那样冷,而烦闷就像默不作声的蜘蛛,在暗地结网,爬过她的心的每个角落。

◆ 八

>> 舞场空气窒闷;灯暗下来了。人朝弹子间走。有一个听差,踩上椅子,砸破两块玻璃;包法利夫人听见玻璃碎,回过头去,望见花园里有一些乡下人,脸贴住窗玻璃,往里张望。她不由得想起拜尔托。她又看见田庄、泥泞的池塘、苹果树下穿工人服的父亲;她也看见自己,像往常一样,在牛奶棚揭掉瓦盆里的乳皮。她过去的生活,虽然像在眼前一样,可是在现时五光十色之下,也就完全消逝了,她几乎不相信自己这样生活过。她在舞厅;舞厅之外,朦胧一片,统统盖在黑影底下。她当时左手握着一只镀银介壳,正在吃里面的樱桃酒刨冰,眼睛半闭,勺子放在口中。

>> 他们开始慢,后来快了。他们旋转,样样东西围着他们旋转,灯、木器、板壁和拼花地板,就像一个圆盘在轴上旋转一样。走过门边,爱玛的袍子,靠下飘了起来,蹭着对方的裤管;他们的腿,一来一去,轮流捣动;他朝下看她,她朝上看他;她觉得头昏眼花,连忙停住。他们又跳起来,子爵转得越发快了,一直把她带到走廊尽头,离开众人;她气喘吁吁,险些跌倒,有一时,头倚着他的胸脯。随后,他仍然转下去,不过慢了一些,送她回到原来座位;她朝墙一靠,手蒙住眼睛。

>> 第二天,日子长悠悠的。她在她的小花园散步,在几条小径上走来走去,站在花畦前、贴墙的果树前、石膏神甫像前停一停。往日非常熟悉的这些东西,如今看在眼里却感到诧异。舞会似乎已经离她很远!前天早晨和今天黄昏,中间到底出了什么事,相隔如此遥远?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工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无可奈何,只得看开些,不过她的漂亮衣着、甚至她的缎鞋,——拼花地板滑溜的蜡磨黄了鞋底,她都虔心虔意放入五斗柜。她的心也像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

读书心得:这本书似乎20多岁时候有过阅读的印象,那时候比较忙,没有好好的沉下心思。也可能是因为书中女主人翁的经历与当时秉持相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自己相悖。如今年岁已过中年,回头寻找书籍,又发现了这本鼎鼎大名的著作。

大概翻看了几个章节,此书传世以来,历经世界百年沧海变幻,对于上几代人的影响不可忽视。相比之下,科学振兴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反而陷入了一个低迷的时期,国内如此,国外亦然。迷茫、哀伤、颓废之类的负面情绪渐渐成为流行书籍中的主流。谈及伦理道德,不能不涉及当今社会的风气。假设一下,鲁迅先生若果降生在新世纪的今天,他笔下需要面对的庸常之辈数倍于旧时代。

回到书中,像爱玛这样的女人,在周遭的数量举不胜举,可以这么认为,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几乎要以本书所剖析的包法利夫人为准绳建立。

伟大的作家,必然有高远于时人的眼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新国民,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求到了先进的观念。我们不再以几千年前的圣人道德观要求自身,从朴素的物质生活方式上达不到,从社会的等级制度上更是难以企及。向往自由的人们,在目睹了新的世界之后,不可能再封闭自己,于是,压抑的欲望得到了释放。然而,正如基督教中的摩西上山之后,他带领的族人肆无忌惮,纵欲淫乱,甚至亵渎了神灵。

类似的是,现阶段我们社会的风气与建国时期清廉正直之时难以比较,用世风日下来形容并不为过。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深深思考,可是,路并不是一天走成的。

怎么办?一些人将目光转向曾经桎梏人民的封建思想,以为能通过道德仁义的重新教育来拯救大众。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只不过,前进与后退的步伐一样,都不可能迈得太大,潜移默化方为教育的正道。明智的人,总能清醒的选择前行的方向。突然醒悟,追随者的数量,才是主流筛选与摆脱的目标。


  3
评论
热度(3)

© 千里故人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