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故人

饭后走一走,随意九十九

 

说阅读

一部又一部的长篇巨著占据了自己的案头,却是开个头的多,完成任务的少。除了一些中短篇小说,比如D.H.劳伦斯、茨威格的作品,也看完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部头呢,竟然完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安娜.卡列宁娜》的阅读。另外开启的一堆经典著作,需要抓紧时间。

中年时期的阅读,和年青时代比较,仍有一份泛读且贪多的心思,然而毕竟经历了一些事情,随意拿到书就看不太实际,况且自己本身也并不是来者不拒的人,对于阅读对象,总是有选择。

这个年龄段,每看完一本书,精神上的丰富与否在其次,关键是在闭卷之后,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矛盾和奇怪的心理,可是,好的书籍带给人的不仅是回味和教诲,更多的是遗憾与未知。在传唱已久的故事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影子,完成一阶段的阅读,会暂时的找到自己,然后在下一个征程中再度迷失。

阅读,达到如此境地,想来体验感不会太好,可这就是事实。充分的阅读欲望,代表着个人在群体中体会到的珍贵价值感。越是喜欢沉浸在书本中的人,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越低,他们的认知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古时候常说的书呆子大抵就属于此类。

网络时代,开通博客写读书心得,是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和别人同步交流的时候,将阅读书本思索到的问题略微展开和放大,可以促进个人理解和增加社会时效性。

通览完《安娜.卡列宁娜》,说不出的惆怅,托尔斯泰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提出了那么些深层次的问题:安娜的死、列文的惑,却没有给出答案。托翁陈述完这个故事,留下一堆谜团。安娜在托尔斯泰心目中应该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寻而未得,得之未久,这两种遗憾,都随着书中人与作者先后在小站消失而远去。

书本,记载的是人们的思想,小说,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思想与情感,理性与感性,从来没有完全融合和统一的时候,也许,在某个时刻会捕捉住那一瞬的激动,可是,这正如人群中的那一眼,匆匆之后,往往是巨大的失落与空白,魅力与追寻由此而生,生命却因此得到了全新的启迪和升华。

——2020.夏

  8 2
评论(2)
热度(8)

© 千里故人 | Powered by LOFTER